2025年3月27日下午,成都市侨联在成华区“蓉侨荟”东郊产业服务示范点成功举办“侨联专家工作站”建设经验交流会。会议围绕“高校侨联+地方侨联+产业园区(企业)”工作机制,聚焦市委、市政府“立园满园”行动目标,积极交流推动侨界智力资源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为成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侨动力”的生动实践和成功经验。市侨联党组书记、主席庞文中出席会议并讲话,市侨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凌刚主持会议,相关区(市)县侨联、高校侨联负责人、侨界专家及企业代表等20余人参会。
侨智赋能产业 共谋发展新篇
会议以“需求导向、资源聚合、精准服务”为主线,围绕产业园区发展痛点、企业技术需求与侨界专家智力优势对接展开深入交流。市侨联基层建设部部长庞成鉴在开场环节系统总结了近年来全市“侨联专家工作站”建设成效,指出目前已推动多个工作站与重点园区、链主企业建立合作机制,累计促成产学研项目200余项。他强调,下一步将以“高校侨联+地方侨联+产业园区(企业)”协同模式为抓手,深化校地企三方联动,打造更具实效的侨智服务平台。
校地联动亮实招 精准服务显成效
在交流发言环节,四川大学侨联、双流区侨联等7家单位结合实践案例分享经验。四川大学侨联依托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等多学科领域的专家优势,与大竹县、射洪市、双流区、宜宾市等共建工作站,助力建立大竹经济技术开发区智慧园区产业服务平台、射洪锂电产业研究中心,带动合作金额超8000万元;成都中医药大学侨联联合彭州市天府中药城,推动人才培养、科研成果转化、校地企合作不断深化,获批多项中国专利、成功申报 2 个国家级科技小院,助力中药产业升级与全产业链科技攻关,实现专利、论文、成果转化“三突破”,带动农户增收;成都大学侨联与新津区共建创新校地合作“三联模式”,形成“侨智引领、地方搭台、高校赋能、农村落地”的闭环生态,推动文旅产业融合,深化大健康产业服务,助力乡村振兴。成都硬科技企业联盟结合成都市“9+9+10”现代化产业体系和“3+22+N”产业园区布局,深入分析各区(市)县产业定位及链主企业,建议侨界专家聚焦集成电路、绿色氢能等赛道,推动“技术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需求对接再深化 协同创新拓路径
自由交流环节中,与会代表围绕“侨智如何精准匹配园区需求”“工作站长效运营机制”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成华区侨联代表提出将积极探索专家服务清单和企业需求清单互动对接机制,实行动态更新、持续发布,建立需求反馈平台,提升校企对接精准度;双流区侨联代表针对“专家流动性大”问题,建议探索“柔性引才”机制,通过项目制合作缓解时间冲突。彭州市侨联结合中医药产业实践,提出“跨区域资源共享”方案,计划联合成都中医药大学工作站与宜宾、达州等地开展技术互鉴。此外,多家高校代表强调需优化经费使用机制,建议引入社会资本或设立专项基金,破解长期项目资金瓶颈。
锚定目标强担当 凝心聚力再突破
庞文中在总结讲话中充分肯定了全市侨联系统在专家工作站建设中的创新实践,并对下一步工作进行了强调。他指出要强化政治引领,要将侨联专家工作站的建设融入全市发展大局,深挖侨界人才“蓄水池”,将工作站打造为服务大局的“先锋阵地”;要聚焦精准赋能,围绕“立园满园”行动,形成“一园区一清单、一企业一方案”的靶向服务机制,市侨联要强化政策支撑与资金保障,落实新建工作站一次性资助政策,并探索设立专项基金重点支持农业、生物医药等领域成果转化;各级侨联组织要深化“高校侨联+地方侨联+产业园区(企业)”工作机制,加强校地企合作,搭建更多合作平台,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要优化人才服务,建立“侨界人才数据库”并新增社区工作站,培育本地技术骨干。
下一步,成都市侨联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持续深化“地方搭台、高校出力、侨界赋能”的协同格局,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成都新篇章贡献更多侨界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