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联的历史与职能
中国侨联是由全国归侨、侨眷组成的全国性人民团体,前身是延安侨联和全国侨联筹委会。侨联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的桥梁和纽带。中国侨联是全国性的一级人民团体,是全国政协的组成单位,各级侨联与同级工会、青年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享有同等待遇。侨联的性质决定了为侨服务是其根本宗旨,侨联的基本职能是:履行服务经济发展、依法维护侨益、拓展海外联谊、积极参政议政、弘扬中华文化、参与社会建设。
一、中国侨联的历史
中国侨联的前身是延安侨联和全国侨联筹委会。国内归国华侨社团组织是伴随着华侨频频回国参加革命和建设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国民主革命初期,爱国华侨以各种方式积极参加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斗争,所以孙中山先生赞誉“华侨是革命之母”。此后,一批批海外侨胞纷纷回国,为了广泛团结联络海内外侨胞,为祖国、为家乡多作贡献,在广东、福建、上海等地,归国华侨自发组织各种社会团体。这是先期的归国华侨组织。
(一)延安华侨救国联合会。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旅居海外的爱国华侨群情激奋,同仇敌忾,开展了抗日救亡运动,散居在五大洲的1000多万华侨纷纷成立了近千个抗日救国的群众团体,大力宣传抗日,捐献财物支持祖国的抗战等等。在全面抗战中,一批又一批华侨热血青年离别亲人,从海外回到战火纷飞的祖国,与祖国军民一起,同敌人浴血奋战。在抗日战争期间,延安、重庆、上海、昆明等地的归国华侨,纷纷成立“华侨联合会”等群众组织支援祖国抗战。1937年7月成立了“华侨留延(安)办事处”。1938年,中共中央决定在华侨青年较多的陕北公学设立“华侨救国联合会”。1940年9月5日,由“华侨留延(安)办事处”发起,在杨家岭大礼堂召开了延安华侨第一次代表大会。来自新加坡、英国、法国、美国、印尼、爪哇等国家和地区的170多名华侨以及留在延安学习、工作的300多名归侨出席了大会。会议决定成立延安华侨救国联合会。根据大会简章规定:延安侨联的宗旨是:一、加强对海外侨胞的联系和宣传;二、组织华侨归国抗战,参加边区经济建设和兴办各种企业。延安侨联成立后,便成为当时在延安的主要群众团体之一。延安侨联自成立开始,积极开展了抗日救亡活动和华侨统战工作,它团结广大爱国华侨对陕甘宁边区的抗日对敌斗争、宣传、文教、科学技术和经济建设做了大量的有益工作。抗战胜利后,1946年3月12日,延安侨联在延安王家坪大礼堂召开会员大会,80余名留延华侨参加大会。大会决定改“延安华侨救国联合会”为“延安华侨联合会”。1948年延安侨联转移到晋察冀解放区的河北平山县,下半年延安侨联为选举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表召开会议,会上决定改“延安华侨联合会”为“中国解放区归国华侨联合会”。延安侨联为新中国成立后侨联组织的建立和发展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在华侨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
(二)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筹备委员会。1950年7月8日,在北京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归国华侨联谊会筹委会,拟在原解放区归国华侨联合会的基础上,改组扩大成立全国归国华侨联谊会。不久,北京成立了北京市归国华侨联谊会。稍后,在归侨集中的地方,如上海、广州、厦门等地相继建立了归侨联谊组织。到1956年,全国各地的侨联组织已发展到七八十个。新中国成立后回国工作、学习的华侨不断增多,建立统一的全国性的侨联组织已成为各地侨联和广大归国华侨的迫切要求。
1956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华侨事务委员会第四次(扩大)会议做出决定:成立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筹委会,推举被毛泽东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陈嘉庚先生为筹委会主任委员。 1956年10月,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简称全国侨联)正式成立,为国家一级人民团体,陈嘉庚当选为首任主席。1978年12月,全国侨联第二次归侨侨眷代表大会召开,庄希泉当选为主席。1979年3月,全国侨联设立党组。1981年8月,全国侨联工作由廖承志领导,由国务院侨办党组代管。1989年2月,全国侨联党组由中央领导,委托中央政治局委员吴学谦联系。1994年6月,全国侨联第五次归侨侨眷代表大会召开,全国侨联简称变更为“中国侨联”。
2000年2月,中国侨联六界二次全会提出“组织起来,活跃起来”。2009年7月,中国侨联八代会提出“两个并重”。2013年,中国侨联九代会提出,在坚持“两个并重”的基础上,加强“两个拓展”。2014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侨联工作的意见》。2018年3月,中央决定:将国侨办海外华人华侨社团联谊等职责划归中国侨联行使。2018年8月,中国侨联十代会提出,坚持“两个并重”、“两个拓展”,推动“两个建设”。2018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中国侨联三定方案,调整中国侨联内设机构:撤一建三,增加40个编制,国务院侨办25名机关干部转隶中国侨联。
(三)侨联的会徽。在2003年12月16日闭幕的中国侨联六届六次全委会议上,全体委员举手通过了中国侨联会徽。中国侨联成立47年来,首次有了自己的会徽。
中国侨联从海内外征集会徽设计方案400多个。经由美术设计界、艺术界和侨界人士组成的评审委员会评选,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于艳的设计方案被确定为中国侨联会徽。
中国侨联会徽为圆形,由五个相连的黄色心形环绕红五角星图案和中国侨联的中英文全称组成。圆形象征团结、团聚;心形象征侨心、回归和来自五大洲的侨胞;五角星象征着祖国。心形为黄色,象征着中华儿女;五角星为红色代表中国。会徽象征着来自五大洲的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心向祖国,以及侨联团结海内外侨胞,凝聚海内外的侨心。整个会徽图案如盛开的花朵,象征着侨联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中国侨联已到国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了中国侨联会徽的注册申请。
二、中国侨联的基本职能
侨联的性质决定了为侨服务是其根本宗旨。
(一)服务经济发展。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强化服务、搭建平台,引导广大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积极参与和支持祖(籍)国经济建设。积极配合地方政府吸引利用侨资侨智,引进海外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注重提高引资质量和效益。发挥海外联系优势,为国内企业走出去搞好服务,帮助了解国外投资环境,建立国际商业网络,开展国际化经营。着眼于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更加突出做好海外引才工作,了解海外高层次侨界人才分布状况、回国或来华创新创业意愿,根据国家、地方、企业创新发展需要,积极引荐海外高层次侨界人才。
(二)依法维护侨益。增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重视保护归侨侨眷合法权益和海外侨胞在国内的正当权益。推动涉侨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制定修改,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的贯彻落实,加强涉侨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推动建立困难归侨侨眷帮扶机制,帮助他们走上共同富裕道路,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切实维护海外侨胞回国投资兴业权益,及时了解反映实际情况,协调配合有关部门处理好侵犯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国内权益的突出问题。鼓励海外侨胞发扬侨帮侨传统,帮助海外新华侨更好适应当地的学习、工作、生活。关心海外华侨华人融入和发展问题,引导他们遵守住在国法律,尊重当地社会风俗和民族习惯,与当地人民和睦相处。
(三)拓展海外联谊。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要以血缘、地缘、语缘为基础,以亲情、乡情、友情为纽带,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参与海外联谊工作,广交新朋友,深交老朋友。促进和支持海外侨团之间加强沟通合作,共同建设和谐侨社。扩大同海外传统侨团的联系,主动做好同台湾籍侨团和人士的联络,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在海外的影响,巩固发展国际社会普遍承认一个中国的格局。加强两岸侨界交流,巩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民意基础。重视发挥侨联港澳委员、海外顾问、海外委员的骨干作用,宣传“一国两制”成功实践,维护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加大同海外少数民族侨胞的联系,增进民族共识,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共同反对民族分裂势力。配合国家总体外交,积极参与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拓展民间外交,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好中国形象,增进同各国人民的友谊。在开展与周边国家海外联谊中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理念,巩固和扩大我国同周边国家关系长远发展的社会和民意基础。
(四)参政议政。参政议政是广大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途径。按照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要求,充分发挥侨联在人民政协组织中的界别作用。参与协商和推荐人大归侨代表、提名侨联界政协委员人选工作,注意推选综合素质高、在侨界影响力强的代表人士特别是新归侨、优秀侨资企业家、重点侨乡代表人士,发挥侨界在人大中的代表性和政协中的特点与优势。协助归侨侨眷人大代表、侨联界政协委员深入了解社情民意,为他们协商议政、建言献策做好服务。引导归侨侨眷有序开展政治参与,依法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充分发挥主人翁作用。
(五)弘扬中华文化。广大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使者。顺应海外侨胞文化情结,加强侨乡文化遗产保护,依照有关规定开展民俗文化交流、祖地文化交流、寻根之旅、重大历史事件纪念等活动,增进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认同。深入开展“情亲中华”等主题活动,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积极支持海外华文教育事业发展,使中华文化在海外侨胞中代代相传。倡导海外侨胞积极支持、参与举办中国文化年、中国文化节等活动,参与协助海外中国文化中心等文化交流机构建设,推进中国同住在国的文化交流,使中国梦同世界各国人民的梦想相通,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亲和力、影响力。
(六)参与社会建设。保障和改善侨界民生、为海外侨胞服务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任务。各级侨联要强化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中的职责,深入了解归侨侨眷工作生活状况,推动各项保障和改善民生政策的具体落实,特别要注意为特困归侨侨眷排忧解难,关心帮助侨界留守儿童、空巢老人。要以心聚侨、以情聚侨,设身处地为海外侨胞着想,协调有关部门为他们回来探亲访友、就业创业搞好服务。组织归侨侨眷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开展平安创建活动,鼓励和支持他们以志愿者等多种形式为社会服务,动员他们参与做好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加强法制宣传,引导归侨侨眷学法尊法守法用法,通过合法渠道理性表达诉求。鼓励海外侨胞积极支持家乡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促进侨联公益事业健康发展,尊重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意愿,用好捐赠财物,办好侨联基金会和“侨爱心工程”。
成都市侨联历史
一、成都市侨联的成立
1979年12月,成都市革委侨务处向市委统战部请示成立成都市归囯华侨联合会。1980年3月17日,经市委常委办公会议讨论,原则同意市委统战部转报市革委侨务处《关于成立成都市归国华侨联合会的请示报告》。1980年7月30日,市委组织部《关于给市侨务处增加行政编制的通知》,经市委常委办公会议决定,给市侨联2名干部编制,放在市侨务处专管侨联工作。
1984年12月,市委批转市委统战部的请示:恢复市侨办建制,同意市侨办与市侨联实行合署办公,并共同成立一个党组。在同意核定市侨办的行政编制中,包含市侨联行政编制4名,设立成都市侨联办公室。1985年7月,市委组织部决定,赵炳耀(侨办主任)任党组书记,温鑫京(侨联主席)任党组副书记。
2020年3月27日,市编委印发《成都市侨联机关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市侨联内设机构3个:办公室、经科联谊部、基层建设部。
二、第一次归侨侨眷代表大会
1980年6月4日至7日,召开第一次归侨侨眷代表大会,归侨侨眷代表62人(归侨40人、侨眷19人、港澳3人)。市委书记熊宇忠出席会议并讲话,市政府副市长林荫作报告。选举温鑫京为主席,许南甡为副主席,严益章为秘书长。1981年8月12日至14日市侨联一届三次全委会上,因严益章调离本市到广州工作,补选谢煌猛为秘书长。
三、第二次归侨侨眷代表大会
1984年7月16日至18日,成都市第二次归侨侨眷代表大会在望江宾馆召开。市委书记吴希海、副书记高未龙、市人大主任王德功、市政协主席李均、市长胡懋洲、副市长王于出席会议。温鑫京当选为主席,许南甡、翁瑞丽、林昌宝当选为副主席,彭晋潜当选为秘书长,黄秋华当选为副秘书长,聘请林为干为顾问。1989年2月23日至24日召开的二届七次全委会,增补陈诚波(市侨办副主任)为副主席。
四、第三次归侨侨眷代表大会
1996年12月24日至26日,召开成都市第三次归侨侨眷代表大会。选举郑木泉为主席,张吕兴、李家骥、米瑞蓉、张仲朝、吴光裕为副主席,张仲朝代秘书长。选举温鑫京为名誉主席。
2001年9月,市侨联三届六次全委会选举杨中海为兼职主席,聂剑为专职副主席。(郑木泉退休)
2001年12月20日,市委组织部《关于成立中共成都市归国华侨 联合会党组的通知》,市委决定:成立中共成都市侨联党组,党组由聂剑、杨中海、李群兵组成,聂剑任党组副书记。
2003年12月1日,成都市委《关于聂剑同志任职的通知》,市委决定:聂剑任成都市侨联党组书记。
五、第四次归侨侨眷代表大会
2010年11月24日至26日,成都市第四次归侨侨眷代表大会在金牛宾馆召开。选举谭小林为主席,李群兵、张仲朝、曾明、李安刚、罗润田为副主席,李群兵兼任秘书长。选举邱维廉、张晓卿、李文光、张嘉点、黄焕明为海外名誉主席,聂剑(女)、杨中海为国内名誉主席。
2017年8月石敏当选为市侨联主席,2019年12月调市人大工作。
六、第五次归侨侨眷代表大会
2019年12月,陈鑑任市侨联党组书记,刘智慧提名为市侨联主席人选。
2020年,6月2日—4日,成都市第五次归侨侨眷代表大会在新华宾馆召开,市委副书记朱志宏出席开幕式并讲话。选举刘智慧为主席,吴宇峰、朱隆钦、王麒、杨向东、余时立、查庆为副主席,朱隆钦兼任秘书长。
2023年4月6日,成都市侨联五届四次全委会通过,刘智慧因到龄退休,卸免其主席、常委、委员职务;朱隆钦因工作岗位调整,卸免其副主席、秘书长、常委、委员职务;增补庞文中为市侨联第五届委员会委员、常委、主席,增补张莉为市侨联第五届委员会委员、常委、副主席兼秘书长。
2023年9月14日,成都市侨联五届五次全委会通过,吴宇峰因到龄退休,卸免其副主席、常委、委员职务;增补凌刚为市侨联第五届委员会委员、常委、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