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霞,现任四川大学教授、国家烟气脱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四川省碳中和技术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江霞致力于大气污染物源头控制与资源化研究,主编我国第一部《碳中和技术概论》教材,编制教育部《高等学校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她的研究成果服务于国家污染防治攻坚战,国家燃油质量升级重点工程和碳中和国家战略。
专心科研,硕果累累
江霞长期致力于大气污染物源头控制与资源化应用技术基础研究,提出了气-液-固微界面高活性点位密度构筑与调控的新方法,建立了废弃秸秆制汽柴油、锰渣烟气与生产工艺耦合制硫酸锰、尾气硫化氢制硫磺工程技术体系,从大气污染物源头、过程减排和末端控制全链条资源化来解决大气污染问题。江霞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20余项,发表SCI论文100余篇,中文核心论文2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2件,制定行业标准5件,主编全国首本《碳中和技术概论》教材(高教出版社,2022)。江霞的成果应用于全国18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36个工程中,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保效益,获2019年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一)。
潜心致研,追求真理
江霞攻克了秸秆非相变脱水-快速热解-定向转化汽柴油的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围绕我国废弃秸秆散烧污染重、石油对外依存度高的重大问题,她牵头国家项目“废弃秸秆制备生物汽柴油成套技术与装备”,聚焦秸秆替代石油的从C-H-O梯度脱氧定向转化C-H体系的前沿科学问题,建立微界面振荡运动诱导秸秆颗粒非相变脱水的理论模型,揭示秸秆热解液加氢脱氧过程中活性含氧基团缩聚结焦机理,成功研制高强度多级孔炭球催化剂、全混流沸腾床催化剂原位再生反应器,攻克了秸秆制汽柴油过程催化剂极易失活、反应器易结焦堵塞的世界难题。已建成吨级秸秆制备汽柴油成套中试装置,6吨干基秸秆可制1吨汽柴油产品,经中石化鉴定:汽柴油达到国六标准,干基产品收率大于15%,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该技术的推广在有效源头解决大气污染问题的同时,可形成上亿吨规模和万亿元产值的生物汽柴油产业,同时极大促进二氧化碳减排,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践行乡村振兴战略。
江霞构建了烟气、废渣、废水综合治理与生产工艺耦合制硫关键技术体系。锰是战略性矿产资源,电解锰生产能耗高、污染高、排放高,我国电解锰占世界产能90%以上。针对锰渣煅烧烟气二氧化硫处理难题,她提出电解锰行业烟气、废渣、废水协同处置与资源化新思想,揭示了多价态锰协同脱硫制备高值硫酸锰过程气-液-固复杂体系中硫、锰迁移转化机制,突破了烟气脱硫-浸锰-制锰连续工程化的瓶颈,构建了低碳绿色短流程电解硫酸锰生产技术体系,牵头制定行业标准《氧化锰矿浆烟气脱硫制硫酸锰反应塔》,团队制定了全球首套煅烧烟气制硫酸锰工程实施技术方案,在世界最大电解锰生产基地成功实施(10万方/小时),二氧化硫减排能力9万吨/年,锰渣循环利用能力62万吨/年,经济效益超过2.0亿元/年。
江霞发明了大气灰霾前体物硫化氢高选择、高稳定、低消耗脱除的低碳技术体系。硫化氢毒性高、来源广泛、排放量大、危害严重,尾气硫化氢减排是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的关键。针对活性炭吸附硫化氢选择性低、生物过滤稳定性差的问题,她建立了硫化氢“气体传质-生物氧化-多孔炭吸附”数学模型,揭示了硫化氢在生物炭纳米限域效应下精准定向转化为硫磺的吸附催化机制,构建了尾气硫化氢短程氧化超低排放工程技术体系,硫化氢选择性增加到95%以上、脱硫剂消耗降低60%,指标优于国际同类先进水平。其研究成果应用于全国18个省市区和覆盖化工、制药、污水处理等13个行业,成果“大气污染物硫化氢强化去除关键技术及应用”获2019年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一)。
江霞围绕国家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需求,作为工作专家组组长牵头编制教育部《高等学校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21年7月教育部正式发布)。她发挥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牵头组建了学科交叉和优势互补的“大气污染源头控制与资源化”四川省青年科技创新研究团队和四川大学“碳中和技术工科特色创新团队”。此外,她作为主要发起人和首届常务副主任成立了四川省碳中和技术创新中心(四川省科技厅批建)——这是我国首个省级碳中和技术创新中心。同时,江霞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她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全国37个工程项目中,促进了大气污染源头控制、碳减排与生产工艺耦合,服务重点行业绿色发展,为推动我国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和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关键技术和核心装备作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