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远
成都欧美同学会副会长、深地科学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四川大学)主任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成都欧美同学会副会长,深地科学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四川大学)主任。四川大学(原成都科技大学)本硕毕业,法国Ecole Centrale Paris(现Universite Paris-Saclay巴黎萨克雷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曾任巴黎和全法中国学者学生联合会主席。2003年回到四川大学工作,历任建筑与环境学院院长、学校人事处处长。2014年5月至2024年6月任成都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主持学校行政全面工作。现任中国力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常务理事、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等。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中国工程院有效院士候选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创新团队计划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天府杰出科学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等;连续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生涯影响力”和“年度影响力”双榜单)。四川省人大代表、成都市新侨联谊会主席,四川省侨联特聘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全国侨联特聘专家、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
01
实现成都大学跨越式发展
深化改革创新提高学校发展质量。提出“十年跨越三步走”战略目标,统筹谋划学校“十三五”“十四五”发展规划,围绕高素质人才培养“一个中心”,推进校城融合、学科交叉“两个融合”,实施人才战略、特色战略、国际化战略、数字化战略“四大发展战略”。带领学校经受住舆情、疫情等风险挑战考验,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实现学校成功恢复成都大学校名,完成与省属高校的整合。
学校整体办学实力大幅提升。综合排名连续跃升,进入泰晤士、USNews、QS全球高校三大排名榜单及其内地高校百强,推动学校成为国内发展最快的大学之一。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教育质量。学校硕士点从2个增加到28个,硕士点新增数量位居全国前列,研究生培养实现50倍增长,9个学科入选软科世界一流学科,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处在川高校前列,建设国家一流专业15个;建设张澜学院推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学校创业竞争力列全国高校93名;以“雅成大德、恒成大器”的校风学风教育引导学生,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得历史性首次突破,连续五届获得“挑战杯”优胜杯,支持成大学子在学科竞赛、世界大赛上绽放光芒;推动考研比例增长5倍,1200余名毕业生进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爱丁堡大学、英国伦敦国王学院等国内外一流高校深造,就业质量连续三年处于A等(全国前15%)。
02
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推进科技创新
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推进科技创新,优化人才成长环境,实施特聘研究员、突出贡献奖等系列措施,推进学校国家级人才从无到有,获批国家“111计划”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实现科技国家奖、省一等奖零的突破,国家自科基金立项项目数20倍增长,专利授权40倍增长,年均科研经费从4556万元到超过3.2亿元;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紧密对接成都产业生态圈及重点产业链建设需求,构建“政校企互动、产学研结合”的生态系统,合作建设中国农科院成都研究生分院、文明互鉴与“一带一路”研究中心、成都生态文明研究院、天府文化研究院、幼儿体育发展研究中心等。
03
坚持服务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坚持服务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推动国际合作高校达到182所,实现洲际全覆盖,高质量服务国家汉推计划,开展国际通识课程,建成全球语言测试中心和全球研究平台集群,2015、2019两次成功续签孔子学院协议,成为在川高校唯一获得先进孔子学院和优秀孔子学院院长的高校,在校留学生增加17倍以上。与英国斯特灵大学合作举办斯特灵学院,学校获评首批“四川来华留学示范基地”。
04
报国之路,路远水长
王清远学长在实现教育科研梦想的同时,大力弘扬留学报国光荣传统,奋力担当,在服务社会中展现出最大作为。
服务脱贫攻坚。构建起高校服务高原藏区服务新模式,多次深入石渠、九寨沟等精准脱贫点开展扶贫工作,推动教育、科技、医疗、志愿服务一体化服务脱贫攻坚,建设成都大学附属医院九寨沟分院,提升医院医疗水平;建设“四川高原藏区旅游扶贫中心”,承担甘孜州、阿坝州和凉山州32个县的旅游扶贫;推进教育扶贫,与民族地区幼儿园、中小学建立友好合作关系,派出优秀师资和管理人员帮助建设。
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积极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流,成功建设中国—东盟艺术学院,大力彰显天府文化魅力,拓宽文化对外交流,已累计培养700余名“一带一路”沿线留学生;建设四川省泰国研究中心,入选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备案名单。
服务国家重大赛事。协同推动成都申办第3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主动承接第3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大运村建设和运营,统筹协调推进校园建设和改造、宿舍搬迁、志愿者培训等任务,积极拓展文化交流,大运村建设成效得到多方积极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