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华侨陈嘉庚故事分享

时间:2024-11-25     来源:大邑县侨联     点击量: 分享:

陈嘉庚(1874—1961年),又名甲庚,字科次,著名爱国华侨领袖、教育事业家。1874年10月21日,陈嘉庚诞生在福建同安县集美镇一个普通商人家庭。

陈嘉庚出生在内忧外患、动荡不安的年代。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故步自封,根本没有意识到西方列强已经蠢蠢欲动。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用坚船利炮首先轰开了中国的国门。紧接着,西方列强不断发动战争,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国主权被列强肆意践踏,封建社会迅速解体,一个独立国家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的这段屈辱史在陈嘉庚幼小的心灵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陈嘉庚的父亲陈杞柏在南洋谋生,由母亲孙氏一手养大。他早年随父去南洋经营工商业,先后开办了30多个工厂,100多个商店,垦植了橡胶和菠萝园10000多英亩,雇佣职工达到几万人,可谓家资万贯。但身居海外的他却念念不忘祖国。

早在青年时期,陈嘉庚就决心献身报国,救民于水火,1910年,他加入同盟会,剪去长辫,置身于辛亥革命的浪潮中。他先后为孙中山的革命活动募捐20多万元。

辛亥革命失败后,陈嘉庚认为只有提高国民素质,才能挽救劳苦大众于水火,因此他大力兴办教育。他在家乡集美陆续办起中小学、师范、商业、水产、航海、农业等许多学校。

陈嘉庚早在1910年就参加同盟会,募款支持孙中山的革命活动。民国成立后,他一再反对日寇侵略,筹款救灾抵制日货,导致工厂被焚,亦在所不惜。“七七”抗日军兴,他在新加坡组织“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首先把南洋各属1000余万华侨组织起来,他被选为总会主席,华侨领袖地位从此确立。

1921年,他又创办了厦门大学,这是当时福建省唯一的大学。仅1921年到1937年这16年中,他就负担了厦门大学的开办费和经常费达400万元。他逝世前在国内存款共300多万元,全部捐献给国家,用作发展教育事业。

他一生为教育事业捐献的钱有相当一部分是在他经济困难的时候资助的,当他办的公司已经被迫停业的情况下,他仍向银行借款,来维持学校的生存。毛泽东曾赞誉他是“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陈嘉庚的最大贡献是募集巨款援助祖国的抗战。就1939年来看,他募集的抗战军费为国币18亿元,华侨汇祖国之款11亿元中捐款约占10%。南侨总会抗战义捐约国币5亿元,主要是依靠群众用各种方式劝募。1940年他率领南侨慰劳团回国视察各战区。访问延安时,所见所闻,综合观感,认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的希望,表示衷心拥护。

1942年,日寇攻占新加坡,他被迫避难印尼。1945年日寇投降,他安全回到新加坡,受到500个社团的联合欢迎。同年11月8日,重庆团体举行“陈嘉庚安全庆祝大会”。毛泽东给他高度评价,称他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陈嘉庚关怀乡梓,热爱祖国,服务社会,造福人群,以其丰功伟绩和高贵品质,为后人留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了

下一篇:与陈嘉庚先生的百年对话:这些金句“有营养”!